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术活动

重温·GE影响力 | 在中西文明的经纬中织就诗意

2025.05.26            浏览量:

2025年5月16日,2025年度GE影响力系列活动,邀请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英语系教授童明教授,以“木心诗三首”为题,横跨中西文学,融合美学思辨与诗歌解读,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童明教授与木心先生有二十余年的友谊,是木心文学作品的第一位英语译者,也是资深的文学批评家。本次分享中,童教授深入细致地阐释了《大卫》《末期童话》《芹香子》三首诗,从文本进入诗人的精神探索和宽阔视野,展示了木心先生“以中西文明为经纬”绘制的诗意世界。

3960C


主讲嘉宾

童明

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英语系教授


开篇·文学批评与文学阅读

讲座伊始,童明教授意在澄清对“文学批评”的普遍误解,指出“literary criticism”(文学批评)源于18世纪美学在欧洲的兴趣;他引用美学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的定义,指出其本意是“对艺术作品做说理式的赏析”,而非二元对立的否定。因而,文学批评是“判断与美学感知的结合”,需从诗人的语言中探寻诗人的精神探索,并将审美普遍性回馈给读者。

谈及文学阅读,童明教授认为这是“需要培养的能力”,需摆脱功利与预设观念,沉浸于作品的氛围、情景与节奏中,完成从感知到感悟的审美过程。他以康德关于艺术“不带目的的目的性”为引,说明我们从文学作品获得的启示往往是意外的收获,因此应该尊重作者和作品自在的精神。


第一首·《大卫》

当《诗经》遇见《圣经》


一、从诗的口吻开始

《大卫》融合白话和文言,以《诗经》的节奏和韵律呈现,而副标题“交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指向与《圣经·诗篇》的关联。童明教授首先朗读了全诗,指出诗中“我”的口吻有奇妙的细微变化。前两节中,“莫依偎我”“别走近我”看似拒绝,实则是亲昵的请求;与第三节“来拥抱我”和第四节“请扶持我”的直接请求,意图并无二致。而第五节“你等待我,我逝彼临,彼一如我”则指向一种神圣的传承。

二、中西文明的双重镜像

童明教授说道:此诗的妙趣,在于“既是《诗经》,又是《圣经》”的奇妙互文。诗中“大卫”是《圣经-诗篇》的叙述者;副标题借用了《诗篇》的格式,而“丝弦乐器”带有中国民乐元素。这样,既保留了大卫对神倾诉的口吻(如《诗篇》中“我的上帝,为何遗弃我”的抱怨与依赖),又注入了东方文化中含蓄的情感表达(如“我自温馨,自全清凉”等),两种文明在同一首诗里共存,相映成辉。

三、生命预言与灵魂对话

第五节“我逝彼临,彼一如我”的表述,引发读者对“彼”的身份猜想,童明教授结合基督教的解读传统,提出“彼一如我”应视为大卫对一千年之后耶稣降临的预言,因而“我”与“你”的对话成为两个灵魂对永恒的叩问。东方哲学的朦胧意境,与西方宗教的救赎叙事又融为一体。


第二首·《末期童话》

果核里的自由游戏与讽刺空间


一、童话意象中的微观宇宙

这首诗以“果核”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比果核更小”的微型世界:“果皮乃釉彩的墙,墙外有蜜蜂”,诗人每日在梅核、李核、桃核间切换居所,在梦中“玉成”其“事业”。童明教授阐释:这一意象可比照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小人国,以夸张的比例营造奇幻感,同时暗合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困于果核,仍是宇宙之王”的哲思。不过,此诗中的“我”并无哈姆雷特式的焦虑;他轻声道出“宇宙”二字,可以看出他由里向外的自在,通透着自里向外的宇宙观。

二、植物性对抗动物性的生命哲学

童明教授还阐释了木心的“植物性”隐喻:文学艺术的植物性,即根植于生命的本能,看似羸弱,却持久而强大;而“动物性”,如诗中“第四帝国的兴亡”,指向历史循环中的权力游戏。诗中的“我”身居果核,以“我的预见、计划止于桃核”蔑视宏大叙事的虚妄。这种“以小搏大”的姿态,是历经沧桑后的自在和超脱。

三、自由游戏中的讽刺

“末期童话”的“末期”可有双解;既是个体生命的暮年,也是历史周期的终结。童明教授认为,木心的“玩世”“有”恭。诗中“夫人,余诚不明事故,何谓第四帝国的兴亡”的调侃,诙谐而严肃,轻盈中承载着历史之重。


第三首·《芹香子》

情诗里的广阔视野


一、自由体的商籁情诗

《芹香子》是一首商籁体的情诗,但既不是莎士比亚式的商籁格式(4+4+4=2),也不同于佩脱拉克式的商籁格式(8+6),而是以前后各七行(7+7)的对照形成独特的韵律。木心的十四行诗,虽然不严格押韵,却注重内在的节奏律动。

二、性别叙事与古典新诠

诗中“我”大概是女性。对比《诗经》中“淑女”和“子都”(美男子)之间的情话,木心的“芹香子”是个新的称谓,取其朴实和清新。前四行,如“你的语调像深山流泉,你的抚摩如暮春微云”,既有中国山水画的自然隽永,又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情意绵绵。“温柔的暴徒,只对我言听计从”等字句,看似突兀,却是请人间真情的自然表达。

三、时空交织的爱情史诗

后七行突然将视角从私密情语转向历史纵深:“你从诗三百篇中褰裳涉水而来”,跨越三千年时空,将个体爱情归于《诗经》《楚辞》的诗歌源头;“大风萧萧的草莽之爱”,原始而炽烈,也是《诗经》的个性自由精神。童明教授解释,将私情与历史时空并置,呈现出“瞬间和永恒”并列的艺术拱门。爱情成为连接个体生命与大生命(宇宙生命力)的桥梁。


互动问答:在文化根脉中寻找现代性

在问答环节中,童明教授与现场师生共同探讨中文的现代性、木心的语言融合等问题。针对“中文是否具备独特活力”的提问,童明教授认为,木心的语言创新在于融合古汉语、白话文与某种特有的翻译语调,其深层的理由,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释和改造。童明教授以国内外对儒释道的不同研究为例,说明中国传统需要做现代的阐释和更新才能真正传承,而非简单的复古或西化。

另一位听众结合《末期童话》中 “植物性对抗动物性”的概念,追问是否存在“以动物性对抗植物性”的时代。童明教授回应,木心的“植物性”是强调生命本能的韧性,在工具理性的现代社会,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更具现实意义。


学生感悟


木心的文学创新说明,文化交融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生命力融汇之后的有机生长。木心以光明磊落的格局和视野,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编织了属于现代汉语的诗意世界。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