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术活动

通识课程研讨周总结篇 |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2018.05.22            浏览量: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至理名言。如果说孔子的话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那么,对于教师而言,“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就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科研的重要性。

“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也只有教与研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的更高境界。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深耕”和“科研深耕”,5月4日-13日通识教育学院举办“2018年通识教育课程研讨周”,期间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的王永雄博士,原《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姜嘉乐副主编,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西安欧亚学院高级顾问赵炬明教授和深圳之窗网CEO、通识教育学院顾问陆亚明老师就通识教育学院的课程建设及科研进行专题研讨。本次研讨周可谓是硕果累累,下面将为大家一一道来。




活动1

与港中大博士聊聊通识教育那些事

5月4日,香港中文大学的王永雄博士做客欧亚。在与他交流通识教育的经验时,永雄博士首先给大家分享了港中大通识教育的基本情况,他指出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针对的是比较宏大的问题。因此,在教师队伍中需要构建学习群体,组织不同专业的老师共同备课,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交流。同时,永雄博士强调:在通识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两个信念:第一个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第二个是关于“经典”的问题,学生怀着一颗敬畏且好奇的心面对经典,而老师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微型教材,开APP,老师主讲、同学讨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Happy to be forced的学习氛围。在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上,港中文采用分阶段测试方法,这种测试不仅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转述能力,而且测试学生是否有自己的解读和洞见。




活动2

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姜嘉乐副主编谈学术期刊的定位和用稿标准

当下,通识教育学院教师们面临的课改工作重点是“课程深耕”和“科研深耕”,那么如何形成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这样一种模式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5月8日,由《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前常务副主编姜嘉乐教授带来的这场主题为“问题导向、实证支撑、理性提升”的讲座正好帮助我们梳理科研思路,姜教授从四个方面对学术期刊的定位和用稿标准进行了展示和说明。首先,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这个问题要是一个有价值(有一定典型性、普适性)而尚未解决的真实问题。其次,研究要具备实证支撑。在实证研究中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与前沿性。再者,姜教授强调了理性提升,将实证研究与逻辑研究两者相结合。最后,研究应与用稿标准相统一,具备完善的研究流程。




活动3

听赵炬明教授谈大学教学学术研究

5月9日,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现西安欧亚学院特聘高级顾问赵炬明教授以一场题为《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讲座,帮助通识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重新认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深度思考教学类科研文章的写法。赵教授通过国内外精品范例的分享、国外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的剖析,使分院教师对高质量的论文有了初步认知,了解基于SOLT理论的认知模型。赵教授提出“经验-假设-验证-发表”的标准流程,任何学术科研都是基于大学教学研究的成果,指出学术研究经常容易遗漏的环节是假设和验证。针对如何做好课程教学法创新研究,赵教授为教师们梳理出了思路:首先,分析课程,建立专业认知模型;其次,分析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需求;最后,精心设计、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和方案并通过验证形成自己的有效成果。




活动4

未来教育研究院揭牌暨重点课程说课

5月11日下午,通识教育学院未来教育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暨重点课程报告如期举行。西安欧亚学院校长助理王艳、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黄鑫、助理段永刚、马芳琴担任会议嘉宾,西安欧亚学院特聘高级顾问赵炬明教授、通识教育学院特聘顾问陆亚明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寄语通识教育学院未来教育研究院志存高远,扬帆起航。黄鑫副院长与赵炬明教授共同为未来教育研究院揭牌,并聘任赵炬明教授为未来教育研究院高级顾问,着力搭建“未来教育”科学研究平台。黄鑫副院长指出,未来教育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实践变革”,在新科学技术的冲击下,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巨大变革。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教育”,主张未来高等教育应该“超越教材束缚,服务终生学习”,并明确了未来教育研究院未来研究方向: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游戏化”教学研究、教学信息化研究、学生投入度研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赵炬明教授对未来教育研究院进行了高度评价,指出未来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将扎实构建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平台和机制,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教学行为规范化、教学过程精细化。

重点课程汇报

揭牌仪式后,通识教育学院教师代表向与嘉宾们汇报了重点课程建设中的创新经验与困惑,与两位学术顾问展开教学研讨,共飨通识教育学院课程建设。首先,《大学英语》16级课程负责人孙倩老师重点阐释了我校在秉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突破。其次,欧亚通识DNA课程《结构化写作》的课程负责人卢卓元老师从课堂教学、课程设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师生反馈等角度详细介绍了我校在DNA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探索。再者,《经济数学》课程负责人徐威老师通过反向设计法,将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借助微信公众号、创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最后,《Office高效办公》课程负责人山美娟老师通过ADDIE模型进行课程设计,通过更多开展高阶学习活动,实现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赵教授、陆顾问和王助理对课程建设的意义、价值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对与每门课程未来建设思路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活动5

“我的科研如何做”—通识教育学院教师分享科研心得

5月13日下午举行的分享会上,通识教育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悉数登场,分享他们在科研上的思考与实践,人文中心卢卓元老师率先发言并强调了实证研究与思辨精神在教研中的重要性。其次,外语中心的党红侠老师就赵教授给出的论文从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将论文的学习成果转化应用于所在课题组中。数理中心的任翠萍老师就如何将Team-based learning与Problem-based learning二者结合在日常课堂教学设计中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分析。山美娟老师根据所读文章展开了有关如何形成一个好的课题的讨论,赵教授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对于科研而言,经验是有用的,要做到始于经验却不能止于经验;其次,从学生具体问题出发,问题要明确具体;最后,多读外文文献,因其质量一流,流程完备,科研的价值更高。

教师感悟

数理中心的李雄老师说到:“这次研讨周是在分院科研深耕背景下进行,使我明确了以课程为中心的科研方向,通过不断迭代的方式来提高科研质量,赵炬明教授提到的高质量论文八大要素,让我受益匪浅,后期科研将以科学素养和经济数学两门课程为抓手,不断深挖课程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外语中心王茹老师总结说到:“在研讨周中收获的科研认知模型可以有效解决一些科研流程问题。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大学教师应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以学术研究方式做大学教学。后期的科研将准确定位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按照模型去研究”。

人文中心卢卓元老师说到:“科研能力也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标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改革成果需要一种通道向外扩展,进而更进一步促进教学发展。感谢学院精心为大家搭建的平台,相信有更多的老师心有触动,并进一步在科研的道路上精进”。

自2012年成立以来,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与实践,通识教育学院已经探索出了自己的课程建设方法与心得。此次课程研讨周,不仅仅是课程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与通识教育专家们探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机。

历时11天的研讨周,让老师们更加清晰了通识教育学院旨在形成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产学研为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发展路径和“学习、研究、实践、创新”的教育研究新模式,更加明确了分院要成为探索和实践“创新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标杆院校的目标和方向。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