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术活动

让通识教育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底色”

2019.05.24            浏览量:

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历年来一直是教育者们的聚焦点,课程的建设关系着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展。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学者们对于课程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的过程,其中既包含了理论层面的研究,同时也包含了实践层面的探索。

课程建设是学校战略规划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基所在。要建设一流大学,就要将课程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院校与应用型高校建设领潮者,西安欧亚学院正在大刀阔斧的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在改革进程中,通识教育学院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肩负着重要使命——提供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协助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月14日,以“课程建设与未来的高等教育”为题的通识课程研讨论坛在西安欧亚学院二楼图书馆报告厅如期举行。

此次论坛,通识教育学院邀请到全国知名学者赵炬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王永雄博士、Minerva大学东亚区主管莫书草老师交流分享。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黄鑫担任此次论坛主持。我校各职能处代表、各分院代表与部分学生代表参与了此次论坛。


-赵炬明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导

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以通识教育为着眼点的课程建设重在“育”而非“教”。它旨在破除专业的硬性划分,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多样化的,兼顾其兴趣偏好的的选择,以使学生得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赵炬明教授以《通识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为题,从历史溯源的角度强调通识教育的这一属性,他指明,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域,使其形成多学科、多元化的认知视角,使其具备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王永雄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

港中大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副主任


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现今教育制度过分强调专业划分,忽视了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这容易把学生的视野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就目前通识教育被“漠视”的尴尬处境,王永雄博士以《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题,从通识教育与专业课发展辩证关系的角度指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为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适应社会,将更为有效。通过王永雄博士的精彩分享,让我们了解了香港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课程设计与设置、课程评价体系的情况,对我院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莫书草女士-

现任Minerva大学地区主管(东亚和大洋洲)

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硕士


“脑科学”、“大数据”、“AI”等现代化元素业已成为时代发展显著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环境中的通识教育将怎样选择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是目前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所应该面对的重要课题。Minerva大学东亚区主管莫书草老师以《密涅瓦:高等教育的未来》为题,结合Minerva大学的实际经验,从思维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成果评估等几个维度,就通识教育的未来面貌做了研究预测。通识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促进教育客体人文素养、人格品质、思维推理、创新创造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其终极目的是培育具有普遍智慧的世界公民。它与日益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及专业化研究并行不悖;相反,将发挥“底色”作用为未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积蓄更多力量。



-胡建波校长与各专家交流访谈-


随后进行的访谈环节,胡建波校长就欧亚建设发展的理念、课程建设改革、未来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了详尽介绍。三位专家学者也就通识课程建设与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同时对于现场老师、同学们关切的问题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本次通识课程研讨论坛是通识课程研讨周的重要环节,通过各位专家学者就通识教育目的与方法、通识课程建设评价体系、香港中文大学与Minerva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所构建的先进理念、教学手段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研讨,让我们对通识课程建设和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相信随之而来由王永雄博士带来的关于“课程质量评价与保障工作坊”也将同样精彩。

通识教育学院将在此次通识研讨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建设适应学生思想新特点和新时代学生特点的课程。同时也将继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学习国内外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进而更有利的推动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

(刘芸暄、苟海博供稿/吴俞、陈龙摄影)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