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通识文化

讲座回顾|盛世盖茨比:美国梦是如何迷失的

2025.10.11            浏览量:

通识教育始终被赋予创造性的想象与人文的厚度。

通识教育学院“通识Art+”年度系列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通过名家讲座、艺术工作坊、跨界对谈、音乐会等多元形式,让艺术不再只是技艺的演绎,而成为思想的通道与心灵的回声。艺术在这里,既是审美的感受,也是自由的哲学——它引导我们在不确定中探寻可能,在创造中抵达自我超越。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与艺术交汇的语境下,也在西安欧亚学院3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西安欧亚学院回声学者,加州州立大学英语系终身教授童明带来了一场题为《盛世盖茨比:美国梦是如何迷失的》专题讲座,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独特的文本洞察力,为听众深入解读《伟大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悖论与迷失。

童明教授从《红与黑》谈到《伟大的盖茨比》,由欧洲文学的经典人物谈至美国文学的象征符号。他指出,美国梦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同时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世俗层面,即机会均等、勤奋致富;二是精神层面,即与启蒙运动一脉相承的自由、平等与追求幸福。正是这份精神价值,为美国梦赋予了真正的厚度。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爵士时代”,精神内核却逐渐被背叛,美国梦开始异化为奢靡与空洞的幻象。盖茨比的派对、豪宅与身份伪装,正是物质化美国梦的缩影。通过对小说中的空间象征、人物命运与叙事讽刺的分析,童明教授揭示了文学作为社会镜像的独特作用。他强调,《伟大的盖茨比》不仅是美国的故事,更是现代化进程中普遍的困境写照:当社会过度强调财富与工具理性时,梦想往往沦为幻象。

在讲座的结尾,童明教授以“绿灯”为隐喻抛出了开放性追问:我们今天追逐的,是理想的象征,还是物欲的幻影?文学的意义,正在于它逼迫我们凝视这些困境,却又不提供现成的解答。

问答环节气氛热烈。

一位听众提问道:“盖茨比的梦想算是实现了吗?”

童明教授回应道:“美学的首要原则是保持“距离感”,我们可以同情盖茨比,但不能替他下结论。”

还有观众关心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带来的隐患。

童明教授指出,每一次技术更替都伴随焦虑与憧憬,但真正的危险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当人们将其奉为唯一信仰,忘却了独属于人的能动性与怀疑精神。届时,象征希望的“绿灯”或许不再是理想的召唤,而只是算法设计的“诱饵”。

讲座在众人的掌声与思考中落幕。正如童明教授所强调的,悲剧的高度未必触手可及,但荒诞的可能却时刻潜伏。若缺少精神的支撑,盛世的灯火终将熄灭;唯有在世俗与精神之间守望,梦想才不致迷失。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