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 浏览量:
▋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是在对通识教育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中国高校自愿组成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联盟旨在推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共同探索通识教育的中国道路与多元模式,加强联盟成员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与支持,促进通识教育的国际合作。截止2021年,联盟成员高校已达60所。
〓
5月27-28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办、联盟成员高校西安欧亚学院承办的“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专题论坛”以线上多平台直播的方式举办。本届论坛邀请到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甘阳,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程贺南,浙江科技学院副校长冯军,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等通识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发言。
本届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专题论坛包含四个模块: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主旨论坛和“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管理之道”“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实践”“欧亚通识专场分享”三个分论坛。在为期两天的线上论坛直播中,来自1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分享,超过50所高校的通识教育同仁云端参会,在线碰撞思维、互动讨论,交流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建设经验,探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
共担使命,探索未来
尽管国内各高校目前已基本达成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但通识教育如何真正落地,仍然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话题。本次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管理之道分论坛,东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许燕转,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长刘玉梅,重庆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主任皮若兰,晋中信息学院校长助理陈春苗等多位国内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管理者在线分享了本校基于各地方实际情况与院校属性,在校内开展特色通识教育的改革探索之路。
东莞理工学院践行“贯通、宽广、厚实、透彻、能力、智慧”的通识教育理念,目前已经建设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活动体系、教材体系,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中心的综合改革体系。四川外国语大学探索出通识教育与“新文科”建设相融合的通识教育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文科学校在转型中发展,以满足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重庆移通学院格外重视通识课程建设,学校明晰通识培养目标、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6个板块核心通识课,为学生提供高效能、互动式、体验式的课程。晋中信息学院则借助荣誉学生选拔制、书院寄宿制、全程导师制等特色制度,发挥小班化、国际化、多元化等优势全面培养学生通识能力。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在学校内实施的重要载体。如何建设一门高质量的通识课程,依据所属地区、学校专业、学生教师之间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解答。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分论坛中,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高静,西华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写作与沟通》课程组成员李学玲,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维》课程建设主持人吴维,西安欧亚学院《写作与表达》负责人卢卓元等多位应用型通识课程研究与实践专家学者分享了高质量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商学院结合学校商科专业特色确定通识课程教学模块,整合通识教育人才资源,开展通识教育文化活动,搭建通识教育信息化体系,提升应用型高校通识文化影响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建设。西华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写作与沟通》则努力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过程性考核,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在线上学习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全国高校创新就业金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维》课程,在课程建设中重视结合真实企业需求、学生学情背景、企业教师教学能力……探索出敏捷化创新通识课程开发模式。西安欧亚学院《写作与表达》课程依托设计思维,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与非课程学习方案。基于学生想法、课程目标、专业要求完成课程的主要设计,整合资源平台,帮助学生综合提高通识能力。
提出命题·指引方向
分论坛结束后本次论坛进入圆桌会议环节,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黄鑫老师作为会议主持人,邀请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杨建科教授,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孙建荣教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丽华老师等多位通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参会老师们齐聚线上,就国内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
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指出,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创新,需结合本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当前,各个学校基本上都能认同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大力推动通识教育实践,而且都形成了较好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体系,建成了一批特色通识课程及第二课堂活动,但是在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应持续发力。
西安欧亚学院孙建荣教授围绕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值得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现实问题。通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必须以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为基础。而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在进行本校通识教育建设时,如何更好地衔接国家通识教育整体规律和自身通识教育实施设计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教学。从通识教育角度出发,信息技术和通识教育之间的有效结合能为学生带来何种价值,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议题。
通识教育在一所学校的推广普及,必定离不开学生知识能力体系的整体设计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和谐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教授提出,在建立通识能力培养体系时,应当在老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中探索能够确定学生知识与能力需求的主体,帮助学校找准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同时,在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如何区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边界、体现通识教育的特殊性仍是应用型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需要思考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在高校内开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复旦大学刘丽华老师提出,随着通识课程数量越来越多,需要避免通识教育“泛化”的问题,即课程数量的增加伴随课程质量的下降。学校在设计通识课程体系时应注重课程的代表性和相关性,推进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每一门课程中的落地,借助通识课程“以点介入”的形式,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
“通专融合”模式以淡化通专界限,打破通专壁垒为特点,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未来趋势。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与标准仍然是当下研究的重点问题。
孙建荣教授提出要基于“应用型高校”与“普及化教育”这两个大背景分析和定义“通专融合”。首先,对于通识教育和专业课之间关系的界定,需要取决于学校的自身定位及在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通常而言,公立院校通专融合的规划与实施需严格遵照国家要求,而民办院校的实践空间相较而言会略为宽松。其次,孙教授提出,通识教育中“通”与“识”的内涵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从“通”,即广泛性的角度来说,教学的量和深度通常会有所牺牲,但可以转而采用别的渠道进行补偿,让通识课程承担的部分特殊任务,例如通过课程思政的途径在每门课里进行价值观教育。从“识”的角度出发,通识教育可能会发生与内容、期待有关的变化,即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习力和结果的评价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社会、学校对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期待,可能会大于学生个人本身的需求。
庞海芍教授指出,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已经渐渐由“平衡期”进入了“融合期”。庞教授总结出三条通专融合的具体路径:第一,课程思政能够成为一条良好的通专融合道路,如将“如何做人”的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之中;第二,部分高校尝试的“互为通识”制度。对同一门课程进行双编码,将专业课程变为其他专业的通识课;第三,通过完善制度推动通专融合。例如国内部分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书院制,借助灵活的专业选择及专业转换,使学生在大学中能够接触不同专业的知识,自然形成知识迁移的通识能力。未来,中国需要解决通专融合、通专结合,还是需要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使命与未来 -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存在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指出,应用型高校需考虑自身特点,在实践普适性的通识教育的同时,针对本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教授与复旦大学刘丽华老师再次强调课程发展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两位老师指出,通识课程体系的完善与课程本身的高质量同样重要。老师需要在一门一门的课程中下足功夫,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学生投入度。通识教育在校内外地位的提升,一定离不开师生内心层面真正的认可。
高校通识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应体现在学生身上。西安欧亚学院孙建荣教授总结到,从高校通识教育“共性”的角度出发,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健身、健脑、健行”的通识素养;从“特性”的角度出发,高校通识教育应将学生培养为“负责人”的人,至于“责任”的内涵,则取决于每个学校的不同定位和具体社会要求等因素。
————
共担使命,齐向未来。本届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专题论坛的成功举办,预示着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笃行致远的广阔未来。本次论坛为国内通识教育提出命题,指引方向,汇聚多方观点,展示多维思考,成为传递沟通通识教育发展的友好桥梁。
>> 持续关注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请您持续关注西安欧亚学院“Eurasia全人教育”微信公众号,我们将陆续为您分享分论坛、圆桌会议等论坛专题报道。
▲ “Eurasia全人教育”微信公众号
>> 回放通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搜索“西安欧亚学院”官方微博账号,查看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论坛直播回放。
|
|
|
▲主旨论坛回放通道 | ▲分论坛及圆桌会议回放通道 |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